
體育資訊10月29日訊 今日開拓者隊記Dave Deckard在回復球迷信箱時談到了開拓者喜歡打無中鋒陣容一事,以下是全部內容。
開拓者隊對他們的兩位年輕中鋒多諾萬-克林根和楊瀚森寄予厚望。球隊用寶貴的連續(xù)選秀權選擇了這兩位中鋒,并期待他們能有出色的表現。盡管如此,有人在質問為什么開拓者喜歡打無中鋒陣容?這看起來就像是在足球比賽中關鍵時刻撤下守門員。這當然事出有因。
根據對手、比分差距以及犯規(guī)問題等因素,中鋒輪換會隨機地比賽變化。開拓者及其球員仍在適應期。根據目前的數據,我不建議做出任何硬性結論,樣本太少。確實在波特蘭,沒有哪個位置像中鋒這樣容易被替換。也沒有任何陣容調整比這個更明顯了。當場上沒有2米10以上的球員時,這確實很顯眼!特別是開拓者的前鋒身高只有6英尺8英寸(2.03米)。
基于他們的比賽風格,我認為開拓者的陣容有三個要求:
1. 一致且積極有效的防守
2. 快速得分
3. 能夠維持這兩點的機動性
理解這一點后,很容易看出波特蘭打中鋒陣容的優(yōu)劣。多諾萬-克林根本賽季開局表現非常出色。我能給他的最高評價是,今年我沒有太注意到他。這聽起來像是貶低,但我的意思是,就像我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不會注意到汽車引擎一樣。那東西在努力工作,全速運轉。只有當我需要快速加速時,我才會注意到它陡然的轟鳴聲。
這就是克林根現在的表現方式。去年他非常突出,有時是好的方面,有時則不然。今年我看到波特蘭的防守更加協(xié)調統(tǒng)一,克林根是其中的一部分,但他并沒有特別突出。外線球員更好地減緩了對方的突破。克林根則在閱讀比賽并滑步補防。這一切都進行得相當順暢。偶爾引擎會轟鳴,克林根會有一個巨大的蓋帽或籃板,但這只是旅程的一部分,而不是唯一的特征。
毫無疑問,克林根增強了整體防守,滿足了我們的第一個需求。不過,第二和第三點并不在他的能力范圍內。
開拓者為何在關鍵時刻棄用年輕中鋒?
克林根不是一個快攻型球員。除了在進攻籃板上得分外,他不是一個得分手。他不會拉開空間,也不會創(chuàng)造或突破空間。在防守端,他在外線的移動也不是特別靈活。當他在外線時,開拓者容易被對手針對。
在比賽的關鍵時刻,教練們通常喜歡通過得分來決定勝負。無論球隊是在追趕比分、陷入膠著還是領先,把球送進籃筐就像4000米跑最后的沖刺,是確保勝利的最佳方式。
顯然,防守在比賽末段仍然重要,但最關鍵的是要防止對手輕松上籃(這種得分機會你也希望自己能抓住)和改變局勢的三分球。阻止對手頻繁得分或高分,需要加強轉換防守和三分線外的防守。因此,關鍵時刻教練更傾向于使用速度快的球員,他們能夠迅速下快攻、快速得分,并且能夠及時回防,防止對手做同樣的事情,同時還要注意三分線的防守。這些都不是克林根目前所擅長的,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么第四節(jié)往往是小個陣容在打。
其他因素也起作用:
- 克林根只是二年級新秀,而另一位大中鋒楊瀚森則是一名新秀。教練在關鍵時刻更傾向于使用經驗豐富的側翼和前鋒。
- 克林根和楊瀚森都容易犯規(guī)。對手可以輕易地制造他們的犯規(guī),從而獲得罰球機會。這在比賽末段是非常不利的,因為罰球可以讓對手在不消耗時間的情況下得分。
- 籃板是中鋒的重要職責,但霍勒迪、阿夫迪亞、卡馬拉甚至夏普都在搶籃板并發(fā)起快攻,實現了兩全其美。至少目前來看,開拓者在沒有中鋒的情況下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。在48分鐘內,他們需要大個子的籃板貢獻,但在最后6分鐘,其他人可以填補這個空缺。
- 擋拆是中鋒的重要功能。雖然擋拆仍然重要,但開拓者今年更多地使用內線擋拆,而不是傳統(tǒng)的高位擋拆。他們不再讓中鋒去高位設置擋拆,而是讓大個子在內線設置擋拆,為內外線的配合創(chuàng)造機會。小個球員也能很好地完成這種擋拆。與此同時,控球手更傾向于自己突破得分,而不是依賴大個子的擋拆。大個子不在內線就不擁擠,這樣更容易突破到籃下得分。所有這些都表明,一個多樣化的進攻陣容比一個巨大的陣容更有優(yōu)勢。總之,無論是整體策略還是開拓者的具體情況,都導致克林根和瀚森在關鍵時刻無法上場。
這種情況可能不會永遠持續(xù)下去。隨著開拓者中鋒年齡增長、防守能力提升以及進攻能力的進步,他們將獲得更多機會,包括在比賽末段。也有可能對手會利用小個陣容的弱點,迫使開拓者多上中鋒。
不過,目前我更關心的是開拓者年輕中鋒的整體出場時間和發(fā)展,而不是他們在關鍵時刻的使用情況。畢竟,如果一個二年級后衛(wèi)沒有三分能力和外線防守能力,我們也不會對他關鍵時刻不上場感到驚訝。同樣,對于一個有新秀替補的二年級中鋒,我們也應該抱有同樣的理解。如果克林根繼續(xù)保持每36分鐘21分17籃板的表現,他將在所有情況下都能得到上場機會。他只需要擴大射程,減少犯規(guī),并保持耐心。